2015年10月7日星期三

HTPC入門不太難4,跟鍵盤及滑鼠說再見

用HTPC除了質素外當然是要方便,如果要用鍵盤及滑鼠操作實在是不太方便,而Media軟件Kodi本身在iOS及Android均有好多個對應的Apps可當作搖控之用,很多介面都十分吸引,在播放電影時會在大大的海報及電影相關資料,有興趣可參考以下的視頻。


有點可惜的是以上的Apps只對應Kodi內設的DVDPlayer,如用家將Kodi內設的player更換成MPC-HC/MPC-BE後以上的Apps在播放電影時就不能操作了。因此這些用家便需要外加一個實體搖控(MCE搖控)以取代鍵盤及滑鼠,而有關MCE搖控的設定方法可參考Kenneth兄的MCE 搖控和 KODI+MPC-BE 的完美結合,應實際測試後只要簡單做幾個設定已經可以做到所需的大部份功能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。


-全文完-


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

HTPC入門不太難3,為了好畫面你部機行madVR可以去到幾盡

在第一編提及madVR這個渲染器十分強大,而其設計者madshi的宗旨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來換取好畫面。問題是用家有多少籌碼在手,而籌碼的意思是你的GPU有多快,因為madVR的確是一個食效能的怪獸,但同樣地Intel內置GPU Iris Graphics 6100亦可以madVR預設的設定下暢順地重播質素不錯的畫面,但如何設定才對呢? Anthony不打算太長編的逐一介紹每個項目的功能及所耗用的效能,因為這類渲染器每過一兩年又翻一翻,加上網上早就有很多十分專業的貼文,實不敢在此班門弄斧。

這次主要介紹利用madVR的debug OSD畫面留意幾個數據就可了解到自己的電腦行madVR可以去到幾盡。只要在影片播放時按預設鍵是"Ctrl + J"就可叫出debug OSD畫面,而畫面如下:-


紅色方框內的是影片本身每一秒的格數,上圖是23.976 fps(即一般統稱為24p)影片。

黃色方框內是每一格的時間,如上圖每一格的時間為41.71 ms (1,000 ms / 23.976 fps = 41.71ms)

綠色方框內的是失去的格數(畫面),如上圖失去了21格

紫色方框內的是渲染器運作所需的平均時間,如上圖為 0.57ms + 10.09ms + 0.23ms = 10.89 ms

簡單來說只要保持紫框內"average stats"時間的總和不多於黃框內的"movie frame interval"時間,而綠框內"dropped frames"數值没有上升即表示 閣下的電腦可應付madVR內的設定, 閣下可嘗時再推高madVR的設定。

但要留意格數不同要求電腦完成工作的時間亦不同,如60p (59.94fps)時電腦須要在16.68ms (1,000ms/60fps)內完成所有工作,對比播放24P時短得多,另外當畫面需要upscale或downscale時工作所需的時間又長了。

有了這個指標用家就可以比較數據化來知道自己的電腦為madVR去得幾盡。

如各位對Kodi、MPC-HC/BE及madVR的設定有興趣,十分值得花一點時間看看下面的帖:-


Windows - HOW TO - Launch MPC-HC/MPC-BE with madVR as an External Player
http://forum.kodi.tv/showthread.php?tid=209596


-全文完-





都係要加返隻二手Entreq Silver Tellus地盒

自己套系統一路都無乜落任何補品,只有一隻Lightspeed HT1 MKII,啲電源線都只係黑雞,訊號線都只係Gotham 11301,因為希望留力升級硬件。唯獨有一個 配件一定要加,就係地盒,而且係越大越好,當年喺Kenneth兄幫手下造咗一隻100磅重嘅地盒,效果真係好驚人...